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提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并提出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指導理念。此後,廣大“思政課”教師根據這一文件精神,形成了“思政課”教學方法、方式改革研究的熱潮,互動式教學法正是在這一熱潮中湧現的一種重要方法。
在中國學術期刊網進行檢索可見,自2005年到目前為止,研究“思政課”互動式教學法的文章共30篇,對互動式教學法概念的界定、理論淵源、内涵與外延,互動式教學在“思政課”中運用的意義、方法、效果等進行了探讨,但在研讀以上成果時,發現文章的重點都在運用的意義和具體操作層面上,對于互動式教學法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特别是互動式教學法的定義,大多點到為止,沒有進行任何的論證和說明,更重要的是概念的定義不僅沒有說明和論證,而且這種界定将導緻行文内部的自相矛盾,還有不能鮮明地突出互動式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模式的區别的問題。
互動式教學法本身就是一個很容易讓人産生疑惑的提法,因為互動普遍地存在于人、事、物之間,既使在一言堂的灌輸式教學中,至少存在着師生、課内外、同學間的互動。所以,對互動式教學法進行合理的定義,有利于将其與傳統的教學法區分開來,對于加深互動式教學法的研究和有效地指導實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拟在前人的基礎上,對此進行初步的探讨,由于下定義是很難,其中不當之處,敬祈各位同仁指正。
一、目前學界的定義及其不足
1、主要觀點
互動式教學應該如何定義?學界已經給出了很多,主要代表性觀點如下:
(1)所謂師生互動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使教師、學生、環境、教學内容等互相協調、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模式。
(2)互動式教學是指在教學中,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的過程,通過全方位的交流與溝通,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
(3)互動式教學就是把教學活動看作是師生之間進行的一種真誠和諧的交往、溝通,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動态發展着的教與學統一的活動過程,它是一種較為靈活有效的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樂學、會學、善學的一種教學形式。
(4)互動式教學是一種自由、開放、和諧的教學方式,它是通過創設各種有利的教學環境,在師生之間平等和諧地交流、探讨過程中,實現不同思想觀點的相互碰撞,激發教與學雙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期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
(5)互動式教學,就是通過營造多邊互動的教學環境,在教學雙方平等交流探讨的過程中,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進而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和探索性,達成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
類似的定義還有很多,基本上都是如此,大都與百度文庫中的定義(第5條)類似或稍有變化,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引用了。以上各種定義實際上存在很多的問題,放到作者本人的文章中去後更是如此,下面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2、當前各種定義的不足
(1)沒有出處和論證。互動式教學法的定義是讨論互動式教學的出發點和基礎,它決定了研究的邊界和範圍,是研究互動式教學法首先要研究清楚的問題。如果學界已有這種定義,那麼應該注明出處,如果沒有,是自已第一次使用,那麼就要進行論證,但上述引用的定義都是既無引用也論證,使人懷疑其權威性。
(2)不能突出互動式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區别。
目前學界在讨論互動式教學法時,總是将其與傳統的教學方式(一般将都稱為灌輸式)對立。但分析其定義,不能明确地感受到這一點,就以上引(1)為例,難道傳統的教學就不是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教師、學生、環境、教學内容等就一定不互相協調、互相促進”?傳統教學方法就沒有教學效果?或效果不高?易中天先生完全是一言堂,他在百家講壇“品三國”的效果不好嗎?對其它定義進行類似的分析,按其邏輯推衍下去,基本都可以證明傳統的教學方式也是互動式教學法,因為教與學必然是一個統一的、互動的過程,在灌輸式教學方式下也是如此。之所以發生這樣的結果,是因為定義沒有抓住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與互動式教學法的本質區别。
(3)定義引發文内自相矛盾。
上引定義将互動式教學法或稱之為“一種教學方式”,或稱之為“一種教學模式”,在接下來讨論互動式教學法的具體運用時,有如下表述(此處每段與上引定義(1)(2)(3)(4)對應):
必須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師生互動的多種教學方式,如讨論、辯論、案例分析、情境設置、多媒體、課外實踐、“學導-案例式”。
實施互動式教學法的方式主要是問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專題讨論、演講、辯論教學法等的運用。
互動式教學的形式:師生互動角色轉換,使師生關系更開放;生生互動相互促進,使學生個性更張揚;與社會互動增長見識,使學生開闊眼界;與媒體互動拓寬信息渠道,使學生跟上時代步伐。
可以通過“主題探讨法”、“案例法”、“在實踐中”加強互動。
這裡使人疑惑的是,互動式教學法是“一種教學方式”,與其實現的方式之間是并列關系呢還是所屬關系?如果是并列關系,那麼就是藥不對症,如果是所屬關系,那麼将互動式教學法無論稱之為“一種教學模式”還是稱為“一種教學方式”,那就顯然不合理了。這是因為互動式教學法是多種教學方式的總稱,但是在上引各家定義中都沒有體現這一點,故而會引起文内的自相矛盾。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認為當前學界關于互動式教學的定義尚有值得進一步完善和嚴密界定的需要,下面就探讨一下這個問題。
二、互動式教學法的定義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知道目前學界關于互動式教學法的定義有至少有兩大問題,一是無法有效地将其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相區别,二是把多種教學方法的總和誤以為是“一種教學方式”。如果将這兩個問題讨論清楚了,下定義就比較容易了。
關于互動式教學法是多種教學方式的總和的說法,已有學者提到,王林坡先生就認為:“互動式教學是在教學模式這一層次使用的概念,而非指某一項教學活動或教學方法。”這種說法是準确的,經過上面的分析應已經很明确了,故在此不必多論。對于互動式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之間的本質區别,還需要讨論一下。
1、互動式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方式的本質區别
互動式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方式的區别不在于有沒有互動,不在于教與學是不是一個統一的過程,不在于能不能提高教學效果,最本質性的區别是教育指導思想。
中國傳統的教學方式的指導思想至少有三大塊,一塊是中國傳統教學指導思想,二是西方傳統的教育指導思想,三是以前蘇聯凱洛夫為代表的教學思想,這種思想的最大弊端是沒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而互動式教學法的指導思想呢,有學者認為理論淵源主要是“最早由皮亞傑提出,經柯爾伯格、卡茨、維果斯基等人發展完善成為目前這套國際公認的較先進的學習和教學理論”——“‘以學生為中心’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有學者認為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奧蘇貝爾“學與教”理念以及發展心理學“雙主體”理論。本人認為如果從實踐淵源上看,無論在中國還在西方,都可以找到互動式教學法久遠的淵源,如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又主張學而時習之,塗又光先生就認為是課内教學與課後學習相結合。禅宗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别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漸悟頓悟,蘇格拉底的助産術,都是強調受學者主體作用的典型。因為互動式教學法是響應教育部的号召,強調的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雙主體論顯然不合。而奧蘇貝爾注意到學生的課堂學習和教師的課堂講授,而忽略了學生的讀書學習和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指導,顯然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如果說一定要尋找一個理論淵源的話,還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關于建構主義理論“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理論已為學界所熟知,教育部文件的強調當是據此理論,同時也為學者的文章所證實。上引所有文章,盡管在定義上不完美,但在論述中,無不強調傳統教學與互動式教學的重要區别之一是教師和學生主體地位、教與學關系的變化,這正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重要特征。
綜上,傳統教學指導思想的根本問題在于無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互動式教學法的指導思想内核就是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因而我們可以認為,兩者的本質性區别就是是否強調“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據此,我們可以将互動式教學法定義為:是多種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的總和。
2、本定義的說明與意義
(1)說明
首先,由于互動存在的普遍性性,所以要區别互動式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區别最好是從教學指導思想上來界定,因為教學指導思想是起決定性作用的。
其次,現在實行互動式教學法的,無一例外,全都聲稱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為指導思想,并強調此為傳統教學法與互動式教學法的本質區别,故以此為互動式教學法的本質性特征是合理的。
第三,凡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為指導思想的教學方式,必然是互動性強的。
(2)意義
首先,明确了互動式教學法的适用範圍。限定了隻有采取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為指導的互動才屬于互動式教學的方法之一。如上引各文中所提倡的讨論、辯論、案例分析、情境設置、多媒體、課外實踐待多種教學方法,如果還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也不能稱之為互動式教學法。
其次,可以有效地區别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教學方式的區别。如上所論,無論何種教學方式,必然有互動的存在,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教學方式的本質區别是教學指導思想的不同,而不是有沒有互動。這樣的定義突出了互動式教學的指導思想與傳統的不同,從而突出互動式教學方式與其它教學方式的不同。
最後,基本上可以概括目前各種互動式教學法的具體操作方式,如案例教學法、情境設置、讨論、實踐等。
三、結論
總之,本文的目的在于希望學界在讨論互動式教學法時有明确的邊界和共識,這樣大家才能更好地交流和研究,否則将陷入自說自話、各說各話的境地。當然,盡管這一定義可以避免目前學界已有定義存在的一些問題,但個人的思考總是不完善的。另外限于篇幅,文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或問題如教學模式與教學方式的概念與區别沒有進行分析,是否不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為指導思想的教學方式就一定不是互動式教學法?如上引雙主體理論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方式是否也可稱為互動式教學法?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讨論的,最重要的是限于水平,其中的誤解、誤讀和不當之處難免存在,隻希望能對互動式教學的研究有所裨益,那麼就夠了。
(作者系88858cc永利官网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