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平台
韋革:《概論》課程互動教學何以可能

來源:新聞資訊 時間:2013-10-12 點擊量:



互動式教學法,是1918年在哈佛大學作為教學方法的一種創新模式被運用的。在教學實踐中,這種方法得到了不斷發展,曾被譽為該校的法寶案例教學法。上世紀80年代初,互動式教學法被我國引進,但并沒有被普遍推廣。近幾年随着教學領域,特别是課堂教學中啟而不發不啟不發等問題的出現,互動式教學法才開始在較大範圍内實行[①]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課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應該大力推廣互動教學法。但是互動教學法能否在《概論》中運用?運用過程中存在哪些障礙?如何克服這些障礙?本文結合近年來筆者在《概論》教學經驗和教訓對此做出初步的回答。


一、《概論》互動教學的直接制約因素


互動教學模式是區别于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通過各種方式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過程并促進教師認真鑽研,精心備課從而達到教學效果最大化的目的是互動教學的本質。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下列因素(在此假定教師能夠理解和熟練運用互動教學)直接制約着這種教學模式在《概論》課程的順利實施:


1、理論與現實的脫節,使《概論》教學很難與學生的心靈共鳴


《概論》課程目的是使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掌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正确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在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重要曆史地位和作用,幫助他們确立科學社會主義信仰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然而,當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在解決中國建設中的緊迫性實踐問題在相當長時間内作用不大時候,就會懷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作用,進而難以确立科學社會主義信仰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自然就難真心實意地參與互動教學。一些學生認為老師互動的目的是給他們洗腦或如果不參與互動教學會影響他們撈分(《概論》課程是學生最多的課程之一,如果低分會影響學生的獎學金評定和保送研究生)。


在此,我以電信0907班幾個學生(出于學生保護目的,請允許略去名字)的網絡提問為例:


學生1:中國在社會主義改造道路上曾走過許多彎路,而這樣改造過來的社會不知是否還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不是還摻雜了一些資本主義的元素?雖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可是貧富差距已經很明顯,如果按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共同富裕的理想還會實現嗎?


學生2:消滅剝削,消除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是我黨的宗旨,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國情告訴我們,我國的貧富差距已經很大了,并且還很可能會繼續擴大,而一些官二代、富二代等特權富裕階級更是糗事百出,嚴重的挑戰着人民群衆的忍耐極限,我想請問老師,您此種現象有何看法。


學生3:現在的資本主義已明顯不同于馬克思那個年代的資本主義,中國目前的社會主義和現在的資本主義到底有多大區别呢?我國現在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請問老師有何見解?怎麼樣才能減少這個差距呢?但是我覺得我們絕大部分人正是因為貧富差距才拼命奮鬥,例如如果大學生的工資和農民工一樣了,那樣大家還會那麼努力嗎,會造成什麼樣的社會影響呢?


學生4:我們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說過發展是硬道理,改革開放無疑是發展的産物,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國取得的成就确實值得驕傲,但是在這些年裡确實也反映出來了一些問題,官場腐敗,錢權交易,網絡垃圾肆意,很多青少年缺乏激情,思想消極頹廢,公民的素質較為低下。我曾經從報紙上看到,被大家認為最缺乏道德的一些職業,竟然是我們這個社會的一部分重要的職業(比如警察,醫生)。這樣的情況實在令人堪憂,我想問一下老師,像這種情況在發展的路上時必然的還是偶然的,和諧的發展應該如何避免諸如此類情況的發生。


2、學生相關理論的缺乏,使《概論》教學的互動難以深入


相對于過去以羅列知識要點為主幹的傳統模式,《概論》教材由過于看重知識傳授和學科體系轉變到更為看重學生情感态度價值觀的培養。這實際上意味着《概論》課在處理知識點與思想政治觀點的關系時,要堅持思想政治觀點統領知識點的原則,即知識點的選擇要服從并服務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設置。但這可能無意中看淡了知識目标的價值。


要知道,思想政治學科建立在其他具體學科基礎之上,本身就包括了經濟、政治、文化、法律、道德、科技、曆史、地理等内容。因此,從課程理論角度看,它是綜合課。以 “台灣問題”為例,從政治學的角度看,中國對台灣有着不容争辯的主權。從國内法來說,《憲法》明确指出:“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從國際法來說,《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對台灣歸屬中國的規定具有國際法的效力。從外交實踐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已有160多個國家先後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它們都承認世界上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從中國與聯合國的關系來說,1971年,聯合國恢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地位,證明世界上最具權威的國際組織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從中國曆史發展的角度看,中國曆代政府都在台灣設立了行政機構,行使管轄權。如果不從政治、曆史等多角度思考問題,運用多方面的知識,就難以駁斥國際上反華勢力以及台灣島内台獨分子的荒謬言論。難以使學生認識到台灣隻有回歸才是唯一出路,隻有統一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政治目标。


由于《概論》教材過于強調知識點的選擇服從并服務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設置。通篇都是國家和黨的文獻的羅列,對核心的知識和概念不予以或不屑于明晰的闡釋,加上學生在高中階段文理分流導緻的知識短闆,緻使在小組讨論、提問和回答時學生就無話可說,課堂氣氛十分冷清。


在此我以一位名為依水涵空的郵件為例——老師你好! 我是信管專業的學生,現在有些困惑,希望得到你的解答——我看了一下《貨币戰争》、張維為的《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和時寒冰的《經濟大棋局,我們怎麼辦》,對于這類書由于沒有什麼經濟學基礎,隻能被動的接受他們的觀點,而對于他們有些相悖的觀點有沒有能力辨别,對于這你有什麼建議嗎?或者說我對這一塊有所興趣,你能夠對于怎麼學,該看哪些書給些建議嗎?


3、時間、大班上課和激勵機制不足,使《概論》互動難以生效


課堂十分鐘 ,課下十年功。互動必須保證學生課下預習、 複習時間。由于《概論》教材的隐含着多方面的知識,深入理解起來難度大,如果不提前預習 ,在小組讨論、 提問和回答時學生就無話可說 ,課堂氣氛異常冷清。課堂上的讨論發言也就永遠是幾句高中生的話,或者直接表表決心了。因此,課下預習時間的保障直接制約着互動教學模式的成功運行。然而,根據筆者調查和觀察,大部分學生預習時間配置大多偏向英語,在《概論》課堂上也擺滿理工科書籍和作業,有人直至連《概論》課本都懶得翻開。


《概論》課授課教學的學生人數多少是決定課堂互動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概論》課合班教學的學生人數平均為100多人,一是影響教師的課堂控制能力,從而造成師生情感互動盲區。據研究,教師在教學中視野的覆蓋範圍一般不超過25名學生。教師站在講台上的視覺控制寬度一般小于10人,視覺縱深小于10排。當注意的對象超過這個數量後,則無法有效地把握。如果教師處在專心講課狀态,其控制範圍還要小。[②]在教師的控制能力之外,課堂上會出現學生說話、發短信、看課外書刊等情況,互動教學效果難以保證。二是影響師生、生生的語言互動。在100多人課堂中語言互動,往往出現前排學生發言後排學生聽不到、後排學生發言前排學生和講台教師聽不到的情況。


《概論》課平時對期末卷面成績所占百分比也是決定課堂互動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平時對期末成績所占百分比過低,不僅不能提高學生到課率(一些學生認為,如果在期末卷面成績占80%情況下,即使是一節課不上,也可能及格),而且造成學生參與互動激勵的不足。


二、緩解《概論》互動教學的障礙的策略


針對上述三大互動教學制約因素,筆者總結多年的互動教學經驗和教訓發現,下列策略也許可以保障互動教學模式在《概論》課程的順利實施:


1、對知識點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進行适度平衡,解決互動教學的邏輯起點問題


由于思想政治課特殊的學科定位和高考已經不再直接考查思想政治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無意中弱化了入學的大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在《概論》課程互動教學中,如果一味強調在做中學,割裂知識的内在聯系和系統性,就不僅會導緻大學生缺乏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前提,而且也不利于大學生的發展。


為此,筆者在在《概論》課程互動教學中,一是對教學所需要基本的概念進行明晰的界定,如講授社會主義經濟體制選擇時候,首先從資源配置這個核心的經濟學概念入手,引申出計劃配置方式、市場配置方式和社會網絡配置方式三大類型及其特征,然後引導學生明确,資源如果能夠得到相對合理的配置,經濟效益就顯著提高,經濟就能充滿活力;否則,經濟效益就明顯低下,經濟發展就會受到阻礙。在此理論前提下,引導學生運用經濟史知識分析為什麼當時我國選擇計劃經濟體制而後選擇市場經濟體制的原因,再配合鄧小平的兩個不等于的論述,學生反映對此問題前因後果的了解是充分的。二是對教學所需要基本的政治、經濟學等研究方法進行适當的說明。在此我仍然以名為依水涵空的郵件為例,他認為他隻能被動的接受書本的觀點,對于有些相悖的觀點有沒有能力辨别。我的回答是——《貨币戰争》和時寒冰的《經濟大棋局,我們怎麼辦》這類書要理解,應該看看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和相關的國際貿易、國際金融教材。有些相悖的觀點看看是不是實證問題(經濟學的實證分析回答的是是什麼的問題,相悖的觀點或是因為作者假設不同,或者是因為作者引用的數據不同引起);看看是不是規範問題(經濟學的規範分析回答的是好不好和應該什麼辦的問題,相悖的觀點大多數是作者價值觀不同)。


當然,在《概論》課程互動教學語境中講授概念和基本原理,必須與現實的社會生活、現實的社會現象和學生思想實際相貼近,如幾年來,我在教學實踐中舉例說明概念和原理時,盡量做到:用中少用洋;用今少用古;用近少用遠;用熟悉少用生疏(如講核心價值體系,不用雷鋒而用長江大學學生救人案例)。這樣可以克服學生因時空的差異、知識視野的狹窄而造成對原理、概念的理解上的困難和枯燥無味,容易使學生産生時空環境的認同和學生身份的認同,從而使得互動教學成為可能。


2、運用學生寫提案的方法,解決互動教學的體悟問題


針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提出的諸如共同富裕、防止兩極分化,促進社會和諧的社會主義本質論和貧富差距已經很大、群體性事件頻發和環境污染極為嚴重的現實并存情況造成的學生對《概論》課疏遠進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實效性持懷疑态度問題,如果教師一味地解釋[③]或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套話來搪塞學生,基本不能生效。


筆者對此的處理策略是在适度解釋的前提下,讓學生換位思考或者角色扮演,以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身份,以和諧校園為主題去寫提案,從中體會解決問題的難點何在,然後以小見大,引申到中國實際問題的解決。提案要求是——提案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問題的現狀和學校現有解決方案是什麼,為何不起大作用,你的解決方案是什麼,有沒有可行性。從2010級學生提交的提案來看,提案基本上指向教室、食堂、宿舍、圖書館和校園不和諧現象。學校現有解決方案不起大作用,主要受制于學校财力不足、相關部門互相推诿和學生文明(表現為占座位且不服從管理員勸阻)與環保意識薄弱,因此應該從這些方面加以改進。管理學院一個小組甚至設想策劃方案引進中國電信、中國聯通贊助信息顯示屏(信息顯示屏解決信息發布的環保化問題)以彌補學校财力不足。另外,在提案展示環節讓學生評委替代老師打分,同學也有自己的看法(在此附光電1001看法——老師您好!對于今天的提案展示,我有建議想跟您提一下。您讓學生評委打分呢這一舉措确實很民主,但是我覺得有時候民主不一定是個好東西。就拿今天的評分來說,就單從ppt上就可以看出哪些組是很認真準備的,哪些組是敷衍了事的,您是老師,經驗豐富,想必這些您應該都已經看出來了吧!但是這麼明顯的事在學生評委那裡卻不一定能得到體現,因為有些評委可能因為私人恩怨評分有失公允,所以我覺得完全把決定權交給學生評委似乎不那麼妥當。您看能不能這樣,學生評委打分占40%,然後您再評分占60%,我覺得這樣似乎要公平一些,希望您能考慮一下。)在此真刀真槍體會背景下,學生不自覺地體會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與實際背離是可以理解的,當我提到中國走向民治的道路不可能說一朝一夕完成,西方社會花了200年才建立起來的符合他們國情的體制,不能指望新中國幾十年就可以完成,這需要過程等等類似問題的時候,相信學生會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感覺。

3
、運用學生化整為零方法,解決互動教學的失控問題


在互動教學中,在教務部門不可能在授課班級人數的安排上小型化前提下,可以使用“化整為零”的方法,即把班級劃分為小組,小組成員最多不超過20人,組長由每組成員選定(如果以小組為單位固定座位更好,由于學生反對,我沒有堅持)。在此基礎上,任課教師給小組派任務(可以是社會熱點問題,可以是上述所提到的提案),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由小組派代表上台對着話筒回答問題,同時對平時對期末成績所占百分比予以調整,占50%60%的比例。如此大大改變了前排學生發言後排學生聽不到、後排學生發言前排學生和講台教師聽不到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安排課下預習、
複習時間,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學生積極參與《概論》課程互動教學的動力問題。


綜上所述,基于“知識、能力、情感态度價值觀三維目标”和基于“知識、問題、情境三維策略”的互動,可以使《概論》課程互動教學成為可能。



(作者系88858cc永利官网副教授)





  • 學院微信公衆号

版權所有:中国·88858cc永利(股份公司)官方网站-WeChat百科 

學院電話:027-87556742(院辦)       027-87544455(研究生教務)

                 027-87557893(人事)       027-87557739(本科生教務)

學院郵箱:mkszyxy@hust.edu.cn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