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平台
成良斌 :自然辯證法互動教學總結報告

來源:新聞資訊 時間:2013-10-11 點擊量:


本人長期從事《自然辯證法》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教學對象主要有88858cc永利官网理工科碩士研究生、化學與化工學院醫學專業8年制學生(本碩博連讀)等。按照88858cc永利官网的統一規劃和部署,2010年加強了對《自然辯證法》互動教學的研究和實踐。本文從互動教學的目的、主題、主體、方式和激勵等五個方面對本次《自然辯證法》互動教學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和分析,以求抛磚引玉,進一步促進《自然辯證法》互動教學的完善與發展。


一、互動教學的目的


目的是行為主體事先預設的行為目标和結果,是人們實踐活動的依據。因此,在互動教學中首要的問題是确立其目的;其目的的确立将決定互動教學活動的主題選擇、活動和激勵方式等問題。


由于舉行互動式教學是為整個教學服務的,所以互動教學的目的也要服務于整個教學的目的。我們把自然辯證法教學的目的定位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掌握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科學觀技術觀,了解自然界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認識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這也是通常所說的能力和知識兩方面;相對來說,能力應更為重要,這一點對研究生來說就更是如此,因為科學技術發展的關鍵在于創新,而創新的關鍵就在于創新能力。


然而無論是能力的培育還是知識的掌握都是以興趣為前提的,所以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相對于講授方式的教學而言,互動式教學的優勢就是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在興趣的引導下查閱相關資料,思考相關問題,參與課堂讨論和網上交流,從而增強了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力是不可能通過被動的學習形成的,隻能在實際的科研活動中培育(這就好比隻學習遊泳知識而不下水遊是永遠學不會遊泳的)。


在這一過程中知識的增加是自然而然的事,是副産品,而且這樣獲得的知識是活知識,其特點是将知識融會貫通,是在理解基礎上的記憶,對知識的含義了解得更清晰,記憶的時間也更長;而通過“滿堂灌”或被動的學習所獲得的知識是死知識,其獲取的方式是死記硬背,缺乏必要的理解和與其他知識的關聯,學生對其意義的理解不是十分明确,記憶的時間也較為短暫。所以經常出現考前教師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考後學生把知識還給教師的現象。


因此,我們把這次自然辯證法互動教學的目的确立為: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以訓練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能力為輔;在這一過程中,知識的獲得是自然而然的,隻是副産品。


二、互動教學的主題


  為實現上述互動教學的目的,必須選擇适當的互動主題。首先,互動主題必須與學生的專業和實際需要相結合,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才有可能投入更大的時間和精力去搜集資料并展開相關研究。如對8年制醫學專業的學生,我們選擇了中醫與西醫的話題,既結合了學生的專業,又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關聯。對理工科的研究研究生選擇了與他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如中國古代有非常輝煌的科技成就,但是近代自然科學為什麼沒有在中國産生(李約瑟問題)、現階段我國大學生找工作難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我們的教育為什麼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錢學森問題)、中國本土科學家為什麼至今沒有實現諾貝爾科學獎的零的突破、适當獻血是否有利于身體健康、Google是否使我們越來越笨、“開心家場”能否使我們開心等。同學們不僅就這些問題在課堂上展開了激烈的争論,而且是争論後又做了進一步的思考和研究,形成了相關論文。


其次,互動主題必須與教學的重點、難點和疑點相結合,也就是說互動的主題是為教學總體内容服務的;是重要的、難以解決的,在學界可能還是一個有争議的問題。如中醫與西醫是否可以相通約,中醫是不是科學,中醫應如何發展等問題就涉及自然辯證法的基本内容:科學與非科學的劃界标準,科學與哲學(或文化)的關系等内容;大學生找工作難的問題、錢學森問題和諾貝爾獎的問題就涉及哲學、科學、技術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和疑點,也是目前學界争論的熱點。采用互動教學的方式展開相關内容的教學,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相關内容的興趣,又可以将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破解教學中的難點和疑點,突出教學中的重點,加深學生對相關内容的理解和認識,并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因此,互動教學的主題必須與學生的專業和實際需要相結合,必須與教學的重點難點相結合,便互動教學的目的為整個自然辯證法的教學目的服務。


三、互動教學的主體


互動教學的主體與一般教學的主體一樣也應是雙主體的(即在每一個具體的教學過程或環節中,隻能有一個主體,這個主體可以是教師,或者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表現為有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不過互動教學應更強調學生主體,更強調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更強調教師的引領作用。如主題由教師在與學生商量的基礎上确定,有關資料的搜集、問題的設置、辯論會的組織、演講稿制作、網上交流等基本上都是由學生自主完成的。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投入越多,收獲越大。


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即教師主體)也是至關重要的。如很多主題基本上由教師确定或認定,因為學生才入門,對教學内容不太熟悉,其選題可能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或者可能超出了教學大綱的範圍;在演講會和辯論會上教師的總結至關重要,往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是這些活動成敗的關鍵;還有優秀論文的評選、發布,網上答疑等也必須由教師來完成。


因此,互動教學的主體應是教師主體、學生主體、雙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即有時以學生為主體,有時以教師為主體,有時教師與學生的主體地位交互出現;總體來說,互動教學活動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四、互動教學的方式


在《自然辯證法》教學中我們所使用的互動方式主要有:


一是辯論會。首先教師與部分學生商量辯論的主題,也可以出幾個選題讓學生來選擇(如:中國古代是否存在自然科學?中醫是不是科學?中醫與西醫是否可以相結合?哲學、科學、技術與經濟之間到底是什麼關系?);其次,學生下去搜集資料,确定正方的反方人員;再次,在課堂上分正方和反方展開辯論,非辯論雙方的其他同學向參加辯論的同學提問;最後教師對正反方的觀點、論證和回答進行評價和總結。

二是演講會。先由學生提交論文,再由教師在這些提交的論文中精選幾篇優秀的論文作為演講的題目(如中國為什麼沒有世界一流大學、李約瑟和錢學森問題、大學生找工作難的問題、諾貝爾獎的問題等),然後由學生制作PPT,并在班上進行演講,演講完後,其他學生向主講人提問,最後教師對演講者的觀點、論證、回答等進行評價和總結。

三是典型案例分析。教師通過一些精選的典型案例(如伽利略悖論、貝克萊悖論、羅素悖論、光速悖論、祖母悖論、海王星的發現、氧氣的發現、正電子的發現等),不斷引導學生思考有關問題,其間還不斷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最後教師進行總體分析,以進一步論證自然辯證法的相關理論和觀點,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四是網上互動。為了增強與學生在課後的互動,我們向學生公布了教師的電郵箱(如chengliangbin@mail.hust.edu.cn),每位教師每學期都要回複數百封郵件;還主辦了教學博客(http://blog.sina.com.cn/chengliangbin),設有“學生習作”、“名家大作”、“課程要求”和“閱讀文獻”等欄目,以加強師生間(或學生之間)在網上的交流。每年我們對全校理工科碩士研究生上交的電子版的課程論文都要進行評優,并将其中的部分優秀論文在博客上發表。2010年學生提交評優的論文217篇,從中評選出5篇優秀論文,全部在博客上發表。自20069月博客開辦以來共發表學生優秀論文41篇;至2011年元月4号,這些優秀論文共被閱讀71264人次,平均每篇論文被閱讀1738人次;共被評論211人次,平均每篇論文被評論5次。


網上互動大大延伸了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可以随時随地閱讀、評論、咨詢和讨論,對某些問題的研究更深入、更具體、更有個性、更有針對性。


五、互動教學的激勵


  為了鼓勵大家積極參與互動教學,我們從三個方面對參與互動教學的學生進行獎勵。首先是精神獎勵,在課堂上公開表揚在辯論會和演講會上表現優秀的同學,被評為優秀的論文在博客上公開發表。其次是分數獎勵,依課堂表現的不同,分别給其課程成績加310分的獎勵。最後是物質獎勵,依表現的不同,分别給予10元至60元的現金獎勵,當場頒發。如在辯論會上的最佳辯手和辯論會勝方的每位辯手都可以當場得到現金30元的獎勵等。


  對學生表現的評估,有時由教師來進行(如優秀論文的評選),有時還發揮全體學生的作用。如對辯論會的勝方、最佳辯手和最佳演講者是根據全體學生現場票選的結果來決定的。


通過這次互動教學的實踐,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互動教學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總結一下主要有如下幾點:一是互動教學在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确實有較大優勢。有了興趣就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去搜集和閱讀資料,并進行分析和思考。二是學生對某些教學重點、難點和疑點的問題認識更深入了。如通過中西醫能否相互通約的辯論,學生們對科學與非科學的劃界标準,範式之間的可通約性問題的興趣大大增加了;對這些問題的認識明顯深入了(如不可翻譯并不一定不可理解,不可通約并不一定不可比較等)。三是必要的激勵機制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如分數獎勵和現金獎勵增強了學生參與互動教學的積極性,課堂氣氛也更加融洽和活躍。



(作者系88858cc永利官网教授)




  • 學院微信公衆号

版權所有:中国·88858cc永利(股份公司)官方网站-WeChat百科 

學院電話:027-87556742(院辦)       027-87544455(研究生教務)

                 027-87557893(人事)       027-87557739(本科生教務)

學院郵箱:mkszyxy@hust.edu.cn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