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新聞
學院新聞
首頁  -  學院新聞  -  學院新聞
潘博老師主持第36期“馬語者”悅讀會

來源: 時間:2024-12-05 點擊量:

     (通訊員:吳潔)11月29日晚,88858cc永利官网第36期“馬語者”悅讀會在東七樓203會議室成功舉辦。本期導讀書目為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經典著作——《鄉土中國》,我院青年教師潘博受邀擔任本期導讀嘉賓。



       首先,潘博老師闡述了研究“鄉土社會”需結合鄉土實際的三條路徑。其一,為了使鄉村振興政策從“懸浮”到“落地”,需要在全面把握鄉土社會的基礎上,促進行政邏輯與社會邏輯的有機統一,确保政策實施回歸鄉土社會之中、回歸鄉間百姓身上,從而促進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其二,掌握田野調查技巧至關重要,這意味着研究人員應真正沉下心、彎下腰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身上要有“鄉土味”,體驗并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其三,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過程中,“找回社會”即重新發現并重視鄉土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特别是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應重點關注混合型社會組織的作用。



       随後,潘博老師圍繞作者簡介、書籍概述、核心内容、案例呈現、總結與展望五個方面展開分享。他簡要介紹了費孝通先生在社會學領域的突出貢獻,接着指出中國的鄉村社會曆來具有高度的封閉性、穩定性及“熟人社會”的特征,但随着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這些傳統的鄉村社會特征正經曆着顯著的變化。因此要在“變”與“不變”之間準确把握鄉村振興的戰略定位,以便理解和應對鄉土中國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結合自身調研的真實案例,潘博老師選取鄉土本色、差序格局、維系着私人的道德、禮治秩序、無訟、血緣和地緣六個章節講述了本書核心内容,深度剖析了鄉村社會的特點。他指出,在鄉土社會中,“禮”占據着重要地位,其推行并非依賴于外在權力,而是源于禮治過程中個人所培養出的敬畏之情,這種敬畏之情具有自發性,因此鄉村社會往往呈現出“無訟”的特點,這正是鄉土社會的獨特之處。他強調,要想深入了解鄉村社會,必須将理論落實到實際行動上,獲得村民的信任,進而推動鄉村振興政策落地生根,助力鄉村發展。

       讀書會最後,現場同學圍繞文本内容與鄉村振興實際問題積極提問、踴躍發言,潘博老師針對同學們的問題進行了耐心且詳細的解答,在場同學紛紛表示受益匪淺。

       筆下生花,智韻流淌。感謝老師的精彩講述,感謝同學們的積極參與,以下為本次悅讀會部分同學讀書筆記的展示:

袁臣斐



賈煜萌



羅振源



       通過對《鄉土中國》的研讀與交流,同學們不僅加深了對中國傳統鄉土社會結構的理解,更意識到其對于當代社會發展蘊含的深遠意義。我院師生将以此次讀書會為契機,汲取書中的知識,将其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以更深刻的思考和更開闊的視野去面對時代賦予的種種挑戰,讓鄉土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新的光彩。



版權所有:中国·88858cc永利(股份公司)官方网站-WeChat百科 

學院電話:027-87556742(院辦)       027-87544455(研究生教務)

                 027-87557893(人事)       027-87557739(本科生教務)

學院郵箱:mkszyxy@hust.edu.cn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