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平台
肖豔:《概論》課互動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

來源:新聞資訊 時間:2013-10-12 點擊量:


一、互動教學理論研究



1、什麼是互動教學?



所謂互動教學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動看作是師生進行一種生命與生命的交往、溝通,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動态發展着的教與學相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調節師生關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的互動,強化人與環境的交互影響,以産生教學共振,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模式。



2、為什麼要進行互動教學?



互動教學模式的直接理論依據是交際教學法。它強調教學應以人為本,課堂組織應以學生為主,教師的責任是給學生提供交際情景、場合,幫助學生創造性地、自由地表達、交流自己的意念和思想。



互動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有着本質的區别。



傳統教學模式,大都是以教師為本,強調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而學生僅僅被看成是接受教育的被動客體。具體表現為:教學内容由教師單方面設計、教學任務由教師單方面承擔、教學信息由教師單向度傳遞等等。這種以教師為本的教學模式,既不能滿足學生的真正需要,也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而往往是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索然無味,甚至以睡覺、說話、做作業來抵制教師的課堂教學。對學生的此種行為,有些教師抱怨是學生學習态度不端、學生素質太低,等等,實則真正原因是教師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和師生之間的互動關系缺乏足夠的認識,因而也就不能産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的是:其一,互動教學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學要以學生為本。正如保羅·貝克所說:“我對教學最強烈的感受就是,你必須以學生為本。作為一名教師,你不應該隻從教出發,隻想着你自己,隻想着你所知道的一切……課堂上的分分秒秒必須屬于學生。”[1]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需要,關注學生關注的問題、可能掌握的概念或具備的知識水平、已有的思維模式等等。在此基礎上,教師要調動一切手段激勵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隻有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學生的主體性即主動性、自主性、獨立性才能得以充分的發展。



其二、互動教學強調的是教學信息的多向度交流過程,而不是教師對學生的單向度信息傳遞過程。通過從教師到學生,從學生到教師,從學生到學生,從單個學生到學習群體的信息傳遞、接受、反饋到信息再傳遞、再反饋的動态、交互影響和學習過程。學生不僅獲得了智力上的長足發展,而且獲得了情感上的美妙體驗。置身于這樣一個多邊互動的學習環境中,學生覺得他們與教師之間是平等的,同學之間是合作的,也即每一次課堂教學都要大家協同努力才能完成。這樣一種教學模式勢必會幫助學生進行深刻而卓有成效的學習,并對學生的智力、行為和情感産生長期的、積極的和實質性的影響。



二、互動教學實踐研究



1、互動教學案例研究。



例如:在講授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時,先播放安徽鳳陽小崗村改革的教學錄像,讓同學們讨論回答:“土地還是過去的土地、農民還是過去的農民,為什麼有了一個“包”字,糧食就多了起來?”



學生讨論後普遍認識到,是因為制度創新的作用。人民公社制度下,農民喪失了積極性,所以農業生産率停滞不前,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下,農民努力,所以糧食就多了起來。



教師追問:“為什麼不同的制度安排下,農民會有不同的行為方式呢?”引導學生進一步從理論上來解決這個問題。



人民公社制度下,農民之所以選擇偷懶,是因為,農民勞動需要付出成本,但勞動具有外部性,一個農民努力勞動增加的糧食産量,在平均分配體制下,會被偷懶的農民所分享。一個理性的農民就會選擇,讓别人去努力勞動,我來“搭便車”,分享别人的勞動果實。結果每個農民都選擇了偷懶,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不出來,農業生産力當然就停滞不前。偷懶并非農民天生惰性,而是制度使然。包幹到戶後,按農戶對土地進行承包,農民為自己生産,收益同勞動貢獻直接挂鈎,農民有了努力勞動的内在激勵,所以糧食生産就上去了。據統計,1978-1984年,農作物總産值以不變價格計算,增加了42.23%,其中,46.89%來自制度創新帶來的生産率的提高。



教師進一步啟發:“制度創新是否一勞永逸?實踐研究證明,1984年後由于制度創新帶來的經濟績效呈現出遞減的趨勢,說明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面臨着再次制度創新的需要。那麼,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怎樣創新呢?”



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第二次的讨論,鼓勵學生根據了解的家鄉情況,提出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存在的主要問題。教師對這些問題進行收集分類整理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比如規模不經濟的問題,是因為承包後,地塊面積太小,又過于分散,不利于規模經濟的形成。怎麼辦?一靠完善土地使用權流轉市場來解決,二靠組織創新來解決。又如,土地肥力遞減的問題,原因是土地承包期太短,農民的行為具有外部性,導緻農民既沒有維護土地肥力的積極性,也缺乏長期投資的積極性。怎麼解決?靠延長承包期來解決,目前已經從15年延長到30年。但經濟學家認為期限仍然過短。目前理論界有兩種呼聲,一是主張農地私有化,二是主張國有永佃制。鼓勵學生對這兩種觀點進行評論。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是學生比較感興趣和熟悉的問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反響熱烈,發言積極。同時,通過教師逐層深入的引導,使學生對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進行制度創新的過程。



2、網絡互動研究。



作為一個大學公共課的教師,除了課堂教學外,平常與學生接觸不多,缺少交流的機會。而網絡互動的出現,無疑為教師提供了一個能與學生交流的新平台。



本課堂的網絡互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況:一是答疑,學生對教學内容的理解上存在問題,通過電子郵件進行問詢,教師電郵進行答疑。二是解惑,學生對看到的課外書籍産生一些疑惑,教師電郵進行解惑。三是指導,學生希望教師能推薦好的文章、書籍或視頻,以此來指導自己的學習生活。當然也有學生向教師推薦最近看到的好的文章和視頻,希望能與教師進行交流。四是分享,學生把自己親身參與實踐的一些視頻資料或心得體會與教師進行交流與分享。五是批評和建議,學生對教師的課堂言論、觀點或評分方式,通過電子郵件進行質疑,教師用電子郵件或直接在課堂上進行答複,等等。



從實踐效果來看,網絡互動讓教師的課堂教學得到延伸和補充。在網絡互動中,學生往往采取匿名方式,因而能夠提出課堂教學不好意思或不敢問的問題,并能對教師的教學内容和方式提出大膽批評和建議,從而有助于改善課堂教學效果。不足之處是目前大學生網絡互動的參與性還不是很高,也沒有具體的班級互動平台,從而還不能形成廣泛的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網絡互動關系。



3、課堂内互動研究。



在概論課的教學過程中,本課堂主要采取了以下互動教學方法,來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關系:



一是案例式互動教學



教師運用多媒體等手法呈現精選案例,針對案例提出問題,請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嘗試解決問題,然後教師評議,引導學生作深入分析,最後上升為理論知識。比如在講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内容和意義時,教師先播放陝西省留壩縣種植黃姜失敗的視頻,然後請學生分析黃姜種植失敗的原因。本案例生動形象、激發了學生很高的觀看興趣和發言興趣,教學效果也就事半功倍。實施此法的關鍵是教師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時效性和趣味性,如果案例陳舊、枯燥,學生也不會有學習的積極性。



二是主題探讨式互動教學



教師根據教學大綱,抛出本次課堂要學習的主題,然後請學生圍繞主題,提出與主題相關的各種問題,再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在講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時,教師首先明确本節課要講授的主題是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再創新問題。然後鼓勵學生根據了解的家鄉情況,指出包幹到戶的弊端和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諸如農業生産規模不經濟問題、農地肥力遞減問題、小農生産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問題等等。最後,教師引導學生共同探讨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農地私有化在中國是否可行?鼓勵學生得出自己的觀點,并能為自己的觀點進行辯護。實施此種教學手法時,教師要注意抛出的主題必須是學生熟悉的,否則主題探讨式互動教學就會變成教師的獨角戲或教師與個别學生的對台戲。



三是讨論式互動教學



教師針對教學目的、提出互動問題,讓學生在進行廣泛思辨、讨論的基礎上熟悉教學内容,同時開闊思路。比如在講大躍進運動的教訓時,先讓學生與鄰座讨論,再讓學生前後左右分組讨論,最後請各組派代表陳述本小組的觀點和結論。在進行讨論式互動教學時,大家都可以各抒己見,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在大家的想法發生激烈碰撞時,讨論的熱烈程度可想而知。通過課堂讨論,不僅使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徹,而且這種理解還不是教師直接傳授給學生的,是學生通過課堂讨論自己摸索、感悟出來的,這樣的學習效率往往很高。更重要的是,通過課堂讨論,同學們也學會了傾聽他人、理解他人、欣賞他人,獲得了行為和情感上的良好發展。



四是問題式互動教學



一個令人感興趣的問題是提升互動式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因此,在學期開始,在同學們對《概論》課程有所熟悉之後,通常在4節課後,請同學們自由提出自己感興趣的熱點問題,然後由老師對這些問題就行分類整理,在今後的課堂講授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比如針對同學們感興趣的通脹問題、金融危機問題,在講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特點的時候,特别講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如何發揮政府宏觀調控這隻有形手的作用。由于這些問題是同學們渴望了解的,因而主動學習的内驅力往往很高,互動式教學也就容易取得成功。



五是實踐式互動教學



在課堂教學進行到3-4周時,布置社會實踐任務。同學們以2個宿舍為一個團隊,自由确定選題,分工合作,利用課餘時間進行社會調查,撰寫書面調查報告,并制作PPT。在學期末時,安排4節課的時間,各團隊推薦代表進行課堂演講彙報。通過這種實踐活動的課堂展示,讓教師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學生,也讓學生學會了換位思考,理解了教師的艱辛。與此同時,實踐教學也培養了學生團隊分工合作的意識,鍛煉了口頭表達和與人溝通的能力,增強了運用理論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鼓舞了同學們的自信心和學習的積極性。不足之處是同學們的演講主題過于寬泛,個别同學的演講效果欠佳,對聽演講的同學來說,感覺不太公平。



總之,互動教學方式多種多樣,但無論教師采取何種教學方式,其實施的前提和基礎都是師生之間要相互尊重、真誠合作、心靈交融。



(作者系88858cc永利官网講師)





  • 學院微信公衆号

版權所有:中国·88858cc永利(股份公司)官方网站-WeChat百科 

學院電話:027-87556742(院辦)       027-87544455(研究生教務)

                 027-87557893(人事)       027-87557739(本科生教務)

學院郵箱:mkszyxy@hust.edu.cn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