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指導性措施。《意見》的出台,一方面昭示着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以及高校馬列主義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在當代中國面臨着發展的大好機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着極大的困境和挑戰,需要認真面對和解決。
毋庸諱言,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普遍存在着學生厭學、逃學,部分教師敷衍塞責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原因比較複雜,既與社會轉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展變化甚大,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有關,也與教師自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内容多年一成不變,不能做到對症下藥、有的放矢有着重大幹系。國際政治多極化發展、經濟全球化發展以及信息網絡化的發展,使當代大學生面臨着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潮和巨大的價值觀沖擊;同時,随着國内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各方面利益關系、經濟成分、就業方式以及分配方式日趨複雜和多樣化,當代大學生面臨着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等的極大考驗。面對各方面環境的變化,如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能順應這種變化的挑戰,改變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就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感染力、時效性和針對性。
就目前來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吸引力和實效性還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難點,主要在于教學内容和現實生活的差距較大,課程通常理論性和政策性較強,并且枯燥深奧。該類課程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闡述理論原理多,啟發學生對實際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少,總體上仍然處于隻重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培養,而忽視了對大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再若教師仍沿用傳統灌輸方式進行教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定不高,所以該課程的教學實效性就會受到較大影響。
作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筆者在長期教學實踐中深深體會到,隻有适應當前環境的變化,采取适當的教學方法和進行正确的引導,幫助學生理性正确地分析現實生活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才會提高,實效性才會增強。
我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恰當地運用互動式教學方法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的教學手段,既增強了課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實效性,同時也讓學生在課堂内外有一種較強的成就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互動式教學法是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學生共同參與教學過程,将知識傳授與課堂教學、讨論與情景創設、探究性學習手段相結合,以探究、讨論、講授為主要特征,引導學生通過參與特定形式的教學活動,主動探究問題、獲得知識、提高綜合素養。這種教學模式不僅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更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重視師生間的交流,更重視學生的思考和探索;不僅重視結論的掌握,更重視結論認可的過程;不僅重視知識的獲得,更重視獲取知識方法的培養和能力的發展。這種教學模式改變了長期以來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存在的教師在講台上單方面講授和灌輸,口幹舌燥,而學生卻在講台下沒精打采,昏昏欲睡的局面。
當代大學生有知識,有主見,思想活躍,善于思考,樂于表現,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充分相信大學生的能力,利用和發揮他們的優勢,改變傳統的單向式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下面就談談我在《毛澤東思想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論》教學中運用互動式教學方法的一些體會:
一、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互動的實質是一種對話。互動教學正是基于對教與學關系的審視和思考,師生共同參與為顯著特征的一種教與學的新體系。互動教學的過程是在教與學雙方彼此平等,彼此傾聽,彼此接納,彼此坦誠的基礎上,通過理性說服甚至辯論,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拓展創造性思維,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
互動式教學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與主動。要讓學生在教學中參與與主動,寬松開放的課堂氣氛必不可少,而要營造寬松開放的課堂氣氛,必須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試想一下,如果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上居高臨下,學生一定會因為反感教師進而逆反課程,對權威似的空洞說教厭倦和反感,達不到教學的目的。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校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根據我的教學經驗,要真正提升課程的針對行和實效性,一定要知道學生的所思所想以及他們的困惑彷徨,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取得學生的信任,讓學生願意講出他們的想法及需要。學生絕不會向一位“居高臨下”的教師講出他們真正的想法和困惑。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從第一節課開始,就真誠地讓學生暢所欲言,談他們對課程的看法和要求,搭建起一個平等交流的平台。我雖不能在課程開始時就解決學生頭腦中已有的一些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負面心态和看法,但我不回避和批評學生的負面心态和看法,而是和學生真誠溝通,從能引起學生共鳴的事例入手,引導學生思考和分析,讓學生以客觀理性的态度對待思想政治理論課。有了良好的開端,在具體内容的講授過程中,時刻關注學生的需求,傾聽他們的想法,抱着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的态度,則課程的親和力和吸引力會大大加強。這也要求教師必須從一個講授者和裁判者的角色轉化為一個指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教師決不能高高在上,決不可“滿堂灌”,這樣,學生就會由衷地展現自己真實的内心世界,積極大膽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與教師一起完成教學任務。
二、針對課程内容設計恰當的讨論主題
互動式教學方法,并不僅僅是課堂簡單設問、提問,讨論,而是從根本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要真正讓學生參與進課堂,教師需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互動準備。課前充分的互動準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了解學生關心的事情,關注的話題,喜愛的讨論方式;二是熟知教學内容。隻有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在教學中才能提出教學内容與學生關注對象緊密結合的讨論主題,這樣讨論主題就會既有理論意義,又能引起學生興趣,使學生有話可說。經常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程理論,立足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堂讨論,把課本的抽象理論與活生生的社會現實相結合,使抽象的理論通俗化,生動化,從而使學生更容易把握和認可。在讨論過程中,我會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提問,大膽發言,而作為教師,主要是引導和啟發,給學生提供思考問題的多重視角和多維空間,使大學生能夠以正确的态度認識社會,思考人生,提高正确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設計适當的激勵措施,保證互動的持續性
互動式教學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其實也對學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學生務必在學習的過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為了保證互動的持續性和效果,有效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肯定學生勞動的成果,必要的激勵手段是不可或缺的。激勵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我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的積極參與給予充分的精神鼓勵。在全班學生面前的表揚和鼓勵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從課程開始之初到課程結束時每一次的發言、讨論、辯論,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成長,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和樂趣,也會無比的驕傲和自豪。除了口頭上的鼓勵,我也把同學們的參與情況作為平時成績考核的重要依據。實踐證明,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激勵手段,能夠達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目的。當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成為一種習慣之後,學生會體會到主動學習的樂趣,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自然會大大增強,而絕不再是僅僅因為平時成績而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總之,互動式教學方法更加突顯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相長的教育理念。互動式教學極大地改變了學生被動聽講,上課隻為考試合格的局面。學生通過積極的思考,通過課堂發言、讨論、演講、辯論、社會實踐等形式領會并深化所學的知識,在主動參與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完成學習任務,從而也增強了課程的實踐性和感染力。
(李平系88858cc永利官网副教授;全元軍系88858cc永利官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