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衆選擇性理論最早由傳播學者約瑟夫·克拉柏提出,該理論是為了研究大衆傳播效果提出的。受衆選擇性理論認為,受衆是信息傳播的目的地,從傳播者到傳播效果的産生之間有一個中介:選擇心理,按照時間順序依次為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選擇性記憶。這是受衆在接收信息時的内在心理操作機制,就像三道濾網過濾掉那些使得受衆心理失調的信息,隻有少部分信息最終被受衆接受并記憶。這就是受衆的“選擇性理論”。選擇性理論旨在揭示受衆對所接收到的信息的接受、理解與貯存,是一種内在心理機制,受衆可以借此回避自己不需要的信息,“這一理論的主旨是說受衆接受信息會根據個人的需要和意願而有所選擇、有所側重、乃至有所曲解,以便使之同自己固有的價值體系和既定的思維方式盡量地相互協調而不是相互矛盾”。 受衆選擇性心理機制的揭示,表明在大衆傳播中,受衆的被動性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受衆不是無所作為的靶子,傳播者必須深入的了解受衆,科學的研究受衆心理和行為。從傳播學的視角看,高校思政課的互動教學過程就是一個傳播的過程,學生就是傳播的受衆,是開展傳播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對傳播效果起着決定性作用。因此,受衆選擇理論對于高校思政課互動教學的實踐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啟迪意義。下面我們依次從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選擇性記憶三個方面對高校思政課的互動教學模式進行探索。
一、選擇性注意——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組織教學
選擇性注意又稱為選擇性接觸,這是受衆心理選擇過程的第一個環節,是指在大量的信息面前,隻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個别或少量信息上,對其他信息則不予接收。此外,受衆對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觀點或立場有一種加以維護甚至加強的傾向,更願意接觸與自身現存态度、觀念志趣相符的訊息,而盡量避免接觸那些與己見不合和無關的訊息,以避免心理上的不适應。
面對着爆炸式的信息流,受衆無法對所有内容全盤接受并及時反饋,隻能根據自身的特點和需求,有選擇地使用信息。那麼最重要的是使傳遞的信息對受衆更具吸引力。當信息符合受衆的認知範圍,且能夠滿足受衆的部分需求時,才能引起受衆對它的興趣而加以注意。
從主觀角度分析,受衆成員之所以注意某些信息,是因為他所能接觸的範圍内這些信息最能滿足他的功利需要或精神需要,與他的工作生活有較密切的關系。在這個前提下,進一步選擇那些容易獲得、容易理解的信息,選擇那些接收成本最低的信息。正如施拉姆的公式“報償的保證/費力的程度=選擇的或然率”,選擇的費力程度與受衆的選擇成反比。其次是傳播方式,要盡量符合受衆的接受習慣,不能一味的理論說教和灌輸,要采取靈活多變的手段,通過結構性因素的改變來吸引受衆的接觸和感知。
“注意”分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無意注意是指無自覺的目的,不需要意志的參與,不需要主觀的努力。創造和利用受衆的無意注意的生成條件,是赢得受衆的重要方式。形成無意注意的條件有兩個:一是從傳播的客體的條件而言,依賴信息刺激的特征,包括刺激的強度、新異性、生動性、簡明性和刺激的變化。二是傳播内容與受衆的關系。切合受衆的迫切需要,通過學習解決了個人發展問題,通過學習和使用這種理論可以得到切身實際利益;還要迎合受衆的情感需求,傳播内容如果牽動受衆的情感,就會引發其對傳播内容的極大興趣。
從注意到理解至最後接受信息的複雜心理運行過程中,信息是否符合受衆的接受需要和接受習慣是最關鍵的因素和環節。所以高校思政課教學需要有多層次多主題的教學内容,提供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教學内容主要圍繞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解決實際問題,形式可以依據載體的不同靈活選擇。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所采用的方式主要是灌輸,灌輸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教學方法。但面對信息時代和市場經濟具有的許多新的特征時,暴露出其單向度、二元論的機械化和片面化的局限性,已不能适應現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需要,我們有必要通過“互動教育”來替代灌輸教育。
教育方法過于單一也往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受歡迎的症結之一。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既有“對話”,也有“獨白”,但更多的是“獨白”。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大多是老師唱獨角戲,學生被動聽和記。教師偶有提問也僅僅是為了借學生的回答來驗證教師所講的結論,或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學生被動地參加教學過程,學習積極性不能充分被調動,表面上循規蹈矩,實際上行為壓抑,個性無法體現,這本身不符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标,更難以使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諸多問題。
教學中片面強調教育者的主動性,将受教育者視為單一的被動接受者。整個教育過程采取“滿堂灌”的方式,老師在講台上猶如自言自語,絲毫不注意學生在講台下的想法與感受,很少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沒有交流,很難想象學生接受多少來自教師的講授,更談不上教育的效果。
在高校現階段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學内容和教學方法過于狹窄單一。教學内容僅僅限于書本上的一些理論性話題,而很多教師在講授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時又隻停留在理論高度,照本宣科,不注意結合大學生的思想實際,隻說一些枯燥而又空泛的話,讓學生感覺到不是事不關己就是厭煩不已。所講的内容可能是一成不變,根本就沒有依據學生不同的心理要求、不同的時代背景而填充不同的鮮活内容。學生不能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課堂上得到真正的收獲,受到真正的啟發。
互動教學的成功不僅僅在于師生互動的實現,更重要的在于互動内容的新穎性,即在注意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性這一最基本的要求之上,還必須使其體現時代性和認同性。當代大學生時代感很強,喜歡追求新東西,希望走在時代的前沿。如果在互動教學中,内容枯燥,老生常談,就會使學生失去積極參與學習的興趣和互動的動力,導緻互動教學會還原成過去的單一式教學。如果教學内容具備了新穎性,就能夠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互動的渴望,使他們在課堂上激情暢談,在各抒己見中,既滿足了學生求新表現自我的欲望,也實現了教學互動的目的。
二、選擇性理解——注重沖突性、時效性和導向性
選擇性理解是指受衆賦予已經接觸到的信息意義,與傳播者原本賦予信息的意義是否一緻。人們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傾向和社會關系,就會以不同的方式解釋和理解同一信息内容。選擇性理解是受衆心理選擇過程的核心,是傳播的譯碼過程。理解的程度決定了說服的效果。
對不同的受衆來說同樣的信息内容會有不同的理解,受特定的環境因素以及自身素質、知識結構和心理特征的影響。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輿論學中曾論述過:“對于所有的聽衆來說,完全相同的報道聽起來也不會是同樣的。由于沒有完全相同的經驗,每一個人的領會也會有所不同,每個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它,并摻入自己的感情。”
所以需要研究受衆的心理定勢,形成傳授雙方的“共同經驗”,或稱共通的意義空間,契合受衆的心理,使受衆的思想接近傳播者所期望的目标,引導或改變受衆的理解。首先傳播内容的定位要清晰,是全體受衆還是分衆,不同的群體采取不同的傳播策略,内容也要與該群體息息相關。其次要注重受衆的反饋和雙向交流。隻有通過交流,才能知道傳者的傳播意圖是否實現,是否出現歪曲理解。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讓學生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觀點、思想、理論,并内化為自己的精神支柱,外化為自己的言行,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性主要表現在學生對教師的作用和功能進行主體性選擇;學生對教師傳遞的教育信息進行解碼與轉化,與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和認知結構融通,進而進行創造與發揮,形成自己新的知識體系和認知結構。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雖然教師與學生分别具有各自的主體性特征,但二者更多體現出的是一個教育活動的群體主體性,而這種群體主體性集中表現在教師主體性與學生主體性這兩種個體主體性的協同、融合與統一。在兩個教學主體的互動過程中,學生不斷得到改造、提升與發展,教師不斷得到充實、豐富和提高,雙方共處于一個和諧、互動的活動統一體中。
人們也會對自己接觸到的與自身觀點沖突的信息進行選擇性理解,就是将信息曲解為與自己相一緻的觀點。有的人對信息全面接受,有的則隻理解自己所需要的部分。信息到達受衆那裡,未必能達到傳播者所設想的意圖。我們可以看出,選擇性理解很有可能産生負效果,與傳者本意大相徑庭。
所以在理論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到選擇性理解的這種特殊情況,盡量預防和減少學生對理論的曲解,并盡可能使多數人正确理解和掌握其理論實質。必須鮮明地指出提倡和反對什麼,引導學生的思想行為往正确的方向發展。要嚴格控制和引導傳播内容,如果無法消除學生的歪曲理解,也要把這種程度降到最低,首先在編碼的時候就要做到科學性系統性,還有就是要堤防學生無意中将歪曲理解的内容進行二次傳播,盡量讓學生在譯碼的時候與教學内容的願意相符。
改革開放以來,學生思想的獨立性、多樣性、差異性日趨明顯,如果還用某種統一的模式來教學,無法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因為需求不同,知識結構、理解能力、生活方式千差萬别,所以要把思政課教學與這些差異性相結合,運用多種形式和手段寓教于樂,引領學生對教學内容的認同感。使教學内容生活化,走進學生中去,所以我們的研究不僅需要宏觀上的理論闡釋,也需要正真來自現實的鮮活的經驗材料的概括。這樣我們的理論闡述和邏輯推理才更具說服力和生動性,還要用學生所能理解的生動的表現形式,通俗化的理論闡述,向人民學習“豐富的、生動活潑的、表現實際生活的”語言。
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廣大青年學生中能夠被普遍地認同與汲取,進而轉化為自主的思想和自覺的行動。要達到以上目的,就需要教師耐心教育和科學傳授,發揮出教師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理應具有的主體作用。在教學組織過程中,一方面,教師要對教育内容進行一定的篩選、傳授和指導,促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教師還要根據學生接受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不斷矯正自己的教育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向着有利于教育任務完成的方向發展 。
教學内容上應注意三個方面:注重沖突性。選用能引起學生産生不同的觀點、碰撞、交鋒甚至不同結論抉擇的案例。通過課堂讨論這種方式,使學生在比較中弄清楚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既學到了相關理論,又培養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時效性和針對性。盡可能多選用緊跟形勢、與大學生身份相近或相同的事例。這樣的事例往往能契合學生的關注點、興奮點,使學生感興趣,有新鮮感。注重方向性。選用案例以正面教育為主,反面教育為輔。多運用唱響主旋律,弘揚正氣的積極例子去影響學生、激勵學生。對揭露社會陰暗面、醜惡面的案例慎用、少用,否則會因學生的判斷能力不足而使他們陷入道德的困境當中,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請學生分析事件産生的個人原因、社會原因,啟發學生對人生價值的思索和認同。
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是最主要的互動形式。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包括兩種類型:教師與學生個體的互動、教師與學生群體的互動。這是施教與受教雙方在共同參與、不斷溝通的情況下,對某一事物所持的觀點、看法、理解相互滲透,不斷對對方産生影響的模式。師生間的互動建立在一個共同的目标之上,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對對方的行為做出解釋和定義,并修正自己的行為,使雙方的互動行為能更好地朝着既定目标發展。
互動式教學不是在傳統教育教學理念範圍内複興的一種教學方式,而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革命,既是教學理論上的革命,又是教學實踐上的革命。能夠調動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是不輕信盲從,喜歡發表自己的意見,參與意識強。互動教學恰恰是一種因勢利導,把學生的思考和求索納入了由教師導向的軌道的教學。在暢所欲言的氣氛中,大學生的大腦處于興奮狀态,思維大為活躍,在對話中,大學生對理論、觀點進行着積極的分析、比較、篩選,用這種方式獲得的知識,理解透徹,印象深刻。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互動式教學變教師傳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為師生、生生互動交流,在對話與合作中學習。它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它迫使學生改變學習的被動狀态而進入主動狀态。在對話教學中,學生不僅獲得了活的知識,重要的是獲得了對話理性,并在啟發式的、探索式的對話中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懂、信、用的統一。在對話中,學生經過對重要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不同觀點的争議、辯論,并在與教師的對話中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獲得正确的理解。經過理解的教學内容,更容易内化為學生的品質。
三、選擇性記憶——調動學生參與互動的積極性
選擇性記憶是指受衆對所接觸和理解的信息,不能全部長久地印入腦海,而是選擇性地記住一部分。人們的記憶與選擇性注意和理解相似也傾向于選擇正面信息,排斥反面信息。受衆往往隻記住那些對自己有利的或與自己所持意見一緻的傳播内容,忘掉與自己觀點不符、無意義的部分,保持心理上的舒适感。這種行為往往是潛意識的。
能被受衆記憶的信息一般是有價值的,包括知識性信息和實用性信息。前者是記憶的初級階段,随着時間的推移漸漸淡忘;後者則是内化為自己的行為規則,運用與實踐并被實踐進一步印證。所以傳播者所期望的不止傳播的内容被受衆所接觸和理解,還希望自己的傳播内容被受衆所記憶,内化為自己的東西。受衆記憶信息,關鍵在于确信傳播的内容,大部分信息内容不是受衆親身經曆的,而是經過編輯加工,不免在受衆心中有一種距離感,要消除受衆的距離感,進而記憶信息内容,把信息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隻能使受衆對信息确信。信息的真實性對傳播活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原本真實的信息由于構建的不恰當,也有可能削弱可信度,損害傳播效果。要使傳播信息具有可信度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内容的完整性,信息不充分會讓受衆懷疑信息裡是否摻雜了把關人的主觀成分,這不僅影響信息量還削弱信息的可信度;二是表述恰當,信息内容通過正确表述才能被受衆接受,表述不當可以使受衆對信息産生錯誤的判斷;三是信息來源的可靠性,信息來源和傳播者都要具備權威性。
影響記憶的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主觀因素,研究證明相比未加工的信息受衆更容易記憶那些經過自己創造性理解的信息,能引起受衆興趣的信息也容易記憶一些,當然前提是受者的主觀因素要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明确性,否則可能出現盲目混亂的接受态勢;二是客體因素,就是接受信息的特點,為抽象的信息内容提供背景材料有助于改善記憶,信息量越大越複雜,就要花費更多時間去記憶,所以我們傳播信息的量要适度而不是多多益善。三是載體因素,綜合運用多種傳媒有助于增強記憶效果,每種媒介有各自傳播的優勢和不足,這樣可以取長補短,優化組合。此外研究表明,人們對刺激大的信息容易記住,對反複接觸到的信息容易記住,對十分有利于自己或明顯反對自己的信息容易記住。所以大衆傳播的信息想要使受衆牢固記憶,必須激發受衆的興趣,提高信息對受衆的刺激強度和反複程度,不過要适度,否則可能走向反面和極端。
讓受衆參與到傳播中來。“受衆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大衆傳播的參與者。受衆希望能夠通過大衆傳播媒介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希望能和傳播者共享信息。”讓受衆參與到傳播過程中來,親身參與觀點的形成并積極反饋,這樣比被動接受從外界灌輸的觀點更容易積極記憶并且持續的時間也比較久。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馬克思主義與大衆互動的曆史。
調動學生有效記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的參與,實際上是學習和自我教育的過程。我們要把學生放在傳播的主體地位,相信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供形式多樣的平台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并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升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同感。堅持單向意識形态的強行灌輸,不但讓學生被動地理解和記憶馬克思主義理論,甚至可能導緻厭煩的逆反心理。我們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指讓學生學習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而是能夠運用所習得的理論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所謂互動教學,就是指課堂與社會、理論與實踐間的互動。雖然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教育者也習慣将許多學生的日常行為上升到價值觀、世界觀的理論高度,然而隻有當這門課真正聯系到實際以後,其意義才重大而深遠。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就是實踐,隻有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方法,把課堂教學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結合起來,與大學生思想實際結合,把理論武裝與實踐育人結合起來。才能讓課堂真正的充滿生機、充滿活力,使受教育者和社會切實地從中受益。因此,教育者應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查、社會考察、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等社會實踐活動及其他社會公益活動等,并加強引導,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事實上,道德實踐廣泛滲透于社會實踐之中,要通過社會實踐,引導學生正确地認識社會,讓學生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分清是非、辨别真假、在社會實踐中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處于求學階段的大學生正是求知欲、參與欲最強烈的階段,渴望被認同和獨立的意識正在逐步增強,具有較強的批判精神,不迷信和盲從任何事物,這些特征是我們提倡的“互動教育”模式的基本條件。教師采用這種模式有利于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中各教學環節的積極性,從而使其主動地将原本施教者希望灌輸給他的道德行為規範“内化”為自己的行為方式,而其間采用的互動方式可以是多元的,例如:在讨論價值觀、人生觀等論題時,課堂上可以采取自由論壇方式;在談論道德觀時,可采取課堂辯論式;在讨論愛國主義等主題時,可采取即興演講式。教師在其中扮演一個組織者的角色,适當地引導課堂話題和氣氛,但決不可過多地主動表達自己的主觀觀念或對施教者不應有的思想急切地進行批判或指責,否則将會打消學生的主動性與參與性,從而阻斷了雙向互動的渠道。學生在課堂上的言論、想法也為教師把握學生的最新思想動态提供了線索。施教者在充分地了解到受教者的心态和思維方式後,就可以有的放矢地組織和填充教學内容中受教者關心的話題、内容及材料,并采取适合受教者年齡階段的教學方式而對其進行引導,隻有在這種雙向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才會奏效,受教育者才能欣然接受。
(王曉婧系88858cc永利官网研究生;黃長義系88858cc永利官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