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實踐教育對人的健康成長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由雅克•德洛爾(Jacques Delors)任主席的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财富蘊藏其中》的《教育的四大支柱》指出:“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是教育的四大支柱。教育應圍繞這四種基本學習加以安排,而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體驗上述“四個學會”具有重要作用。
一、“社會實踐”課教學的意義及困境
實踐是一種把科學知識和社會體驗結合起來的綜合教育,對受教育者價值觀和責任感的形成都有重要作用。在歐美一些大學,雖然許多學校并不設置特意的思想政治課程,但他們強調隐性課程的道德教育作用,非常注重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把學生自我管理與參與學校管理作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他們重視專業實踐活動,廣泛開展勤工助學活動,重視社會服務對于道德教育的積極作用,通過社會服務等活動培養學生适應社會的能力。因此,社會實踐也是西方教育中的重要環節。
社會實踐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當代大學生大多是從小學、初中、高中一直讀書并通過高考進入大學的。在高考的壓力下,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多年來心無旁骛地
專注于學習,而少有機會真正走進社會,了解社會。大學時期既是他們将過去所學知識彙聚成為科學知識和能力體系的時期,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時期。而社會實踐對于他們借助于宏大的社會背景來更加真實地認識社會和自我,找準自己的社會定位和未來發展走向,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通過社會實踐,不但可以催進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的提高,還能引領學生的社會化進程,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與此同時,社會實踐作為學生參與社會生活和服務社會的一個重要途徑,對加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也可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正因為如此,中宣部、教育部将《社會實踐》課列為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系列課的一門獨立課程,32個學時,并記2個學分。
但是,如何開展《社會實踐》課程的教學,卻給我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了挑戰。目前高校“社會實踐”課教學存在的問題有:一是“社會實踐”課程教學組織體系不夠完善。由于社會實踐課程涉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門、校團委和各院系學生工作管理部門,一些高校社會實踐還缺乏統一、協調和有效的管理,在組織結構、評價制度、工作落實等方面仍不夠完善,學校相關部門發揮作用不充分,導緻社會實踐活動開展不系統、不規範、不持久,盲目性較大,針對性不強,目的不明确。二是社會實踐過程流于形式。多數高校社會實踐的形式基本相似,模式單一,内容缺乏新意,活動涉及面不廣,活動開展不夠深入,不能給學生足夠的個性發展空間,學生參與度不高;另外,社會實踐内容也存在局限性,真正實質性的内容不多,甚至名實不符,這就直接導緻高校社會實踐開展規模小、活動不多、質量不高等問題。三是社會實踐脫離于社會生活實際。一方面,目前的高校社會實踐多數仍在校内進行,與社會的互動聯系不夠密切,與社會生活實際存在差距,學生參與社會互動的機會不多;另一方面,社會實踐在社會中的開拓也較困難,來自社會方面的支持與指導均不充足;再一方面,高校社會實踐的形式太泛、層次不高、效率不高,不能為大學生提供全面有效的幫助,實際意義不明顯。總體上來講,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中“社會實踐”課的教學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結為教師、學生工作主管部門和學生的實踐活動脫結,兩者之間不存在關于學生實踐工作的信息反饋、互動和交流,因此,在學生的“社會實踐”課程教學過程中,互動教學就顯得尤其重要。
二、“社會實踐”課互動教學的特色
88858cc永利官网曆來重視社會實踐課程。學校每年安排寒暑假及其他課餘時間,組織學生團隊參加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和調研活動,實踐和調研的範圍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态文明建設等各個方面,形成了包含諸如“烈士尋親”、“紅色尋訪”、“衣援西部”,“公德長征”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品牌,促進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同學們在客觀分析得到的具體調查數據的基礎上,撰寫了優秀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不僅鍛煉提高了自己的實踐水平,也提高了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撰寫的部分實踐報告提交給了相應的部門,為政策制定提供了參考。我們“社會實踐”課積極開展互動教學,這種互動既包括在縱向上的實踐前、實踐中和實踐完成後的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社會以及教師與社會的互動還,還包括橫向中的思政課與專業課教師的師師互動,思政課教師與學生工作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的互動。其互動教學的特色可以概括成以下幾個方面:
(一)結合學生專業,通過互動調查,規劃設計社會實踐内容。社會實踐是學生實踐性教學環節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目的在于加強學生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的結合, 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因此, 我們在社會實踐内容的規劃上,通過課前的互動調查和“社會實踐”課上的互動溝通,從不同專業實際出發, 結合大學生的不同專業和年級特點, 分層次确定實踐内容, 使實踐内容成為吸引學生積極參與的内在推動力。在“社會實踐”4個課題的理論講授中,我們将所有的社會實踐主題分為經濟建設調查、政治建設調查、文化建設調查、社會建設調查和生态文明建設調查,此外,還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鼓勵不同專業學生申報自己團隊感興趣的選題,例如經濟學院學生關于“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與發展高技術之路”、“太原、武漢實地調查煤炭産業集約化發展之路”和“北京、鄭州、濮陽、濟南、萊蕪五地内陸中小城市發展的優勢劣勢條件及支持性政策分析”的社會實踐選題,法學院學生關于“江蘇省淮安市大學生村官現狀的調查”和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學生關于“江蘇南通供電公司發展現狀的調查”和“關注西部開發——西電東送重點項目:廣西龍灘水電站及其庫區調查”的選題,均是與專業密切相關的實踐。
(二) 改革社會實踐組織運作形式,建議基于項目模式的由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共同指導的互動實踐指導團隊。為了創新與發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 學校借鑒和運用管理學中的項目管理方法, 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進行項目化的運作。“社會實踐”理論課講授完成後,開始項目申報立項工作。一部分選題由思政課教師提供選擇,跟專業課結合較為緊密的選題,一般由專業教師為學生提供與專業相結合的暑期社會實踐課題指南。學生5~15 人自願組成一個項目團隊, 在提供的課題指南中選擇感興趣的項目, 然後由該項目的負責教師指導學生團隊開展項目申報立項工作。期社會實踐開展項目化運作, 一方面有利于專業教師将自己的研究課題、教學内容融入課題的項目化互動運作中, 使專業課教學與學生實踐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此外,專業教師加入到社會實踐的隊伍中, 也有利于為社會實踐的專業性、科學性提供支持, 從而使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真正明确自己的實踐方向, 極大地提升學生社會實踐的效果。學生在完成項目申報立項工作後, 根據該項目的實施方案進行團隊成員分工, 團隊成員一般主要利用暑期開展項目的實施工作。在整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社會實踐”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始終負責團隊實踐工作的組織與管理,及時解決學生實踐過程中的困難與疑惑。
(三)建立和完善社會實踐的互動考評機制。建立和完善暑期社會實踐互動考評機制是有效評價實踐效果, 提升實踐功能的根本保障。為此我們建立了縱向+ 橫向交流評比推薦的考評機制。縱向評比是指由指導教師帶領其指導的同類項目團隊開展互動交流評比, 由于學生暑期實踐的項目是專業教師提供的課題, 因此使得評比的專業化水平得到保障, 評價尺度也較統一。然後由指導教師按所帶團隊數量的30%推薦優秀團隊;橫向評比是指由各指導教師推薦的優秀團隊開展院級互動交流評比, 邀請各指導教師作為評委,評選出院級優秀團隊。最後将院級優秀團隊推薦參加校級優秀團隊評選。另外學校還将每年評選出的優秀團隊實踐報告編印成冊,出版《大學生社會實踐報告精選》,同時對優秀指導教師給予表彰。由于一般的社會實踐理論課程均在大一下學期講授,大一暑期開展實踐工作,大二上學期開展評比工作,因此,“社會實踐”課程還具有不同課程之間的聯動特征。“社會實踐”理論課4個課時負責社會實踐的如何開展的講解以及選題的确定,時期開展社會實踐的具體工作,到了大二上學期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邀請社會實踐中取得優異成果的同學展示自己的實踐過程和成果,開展學生主講式互動教學,既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又進一步鞏固了學生社會實踐的成果。
三、“社會實踐”課互動教學的完善
在我們目前“社會實踐”課程的互動教學中,師生互動,師師互動以及生生互動,都已經得到充分的展現,但作為社會實踐的一個重要部分,學生、教師與社會如何互動,仍然是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和實踐的課題。要加強學生、教師與社會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的互動,重要的一環就是要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建立穩定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可以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提供穩定的、充分的保證。通過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大學生可以更好的了解社會,鍛煉和提高本領。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也可以達到解決困難、增加效益的目的。此外,建立穩定的實踐基地,可以減小社會實踐人員在食宿、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壓力,減少費用支出,提高實踐活動的質量。但是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缺乏系統性、層次性, 運作不規範、不穩定, 基地數量少、類型單一等問題, 造成基地建設難、穩定更難的現象,根本無法保障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順利開展和實施。因此,如何建立穩定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加強實習基地與指導教師的互動聯系和溝通,既讓學校和學生更了解社會的需要,也更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作者系88858cc永利官网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