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陳烨、黃琳
【人物簡介】

黃陳晨,女,博士研究生學曆,畢業于88858cc永利官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現就職于中央團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任中央團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研部講師,現為黨的青年運動史教研部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青年外事工作、中國共産黨對外減貧援助史。
自畢業後擔任中央團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講師以來,黃陳晨積極投入學術研究,已主持教育部課題1項,校級課題2項,在《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核心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撰寫的咨政報告獲得省部級領導肯定性批示,多次參加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共青團中央國際部舉辦的青年外事交流活動。
時光靜好勤研習,學成猶憶梧桐影
黃陳晨本碩均就讀于武漢的高校,在成為一名Huster前她已多次來過華中大校園,但是當她真正地成為了88858cc永利官网的學生之後,對于華中大的印象和感情則發生了許多不一樣的變化。
在她心裡,華中大校園是一個漂亮、安靜且學風濃郁的美好世界。簡約有序的建築在一排排法國梧桐的映襯下顯得校園格外美麗。美麗的校園使她從不貪戀外面的世界,每當學習感到疲倦時,在校園内散散步,就能夠舒緩和愉悅心情,繼續專注于學業;她認為這所校園總是能帶給人一種靜谧祥和的感覺,自己在華中大求學的三年,正是内心最安靜的三年,好像一踏入校園後内心就會自動回歸甯靜,無論校園外多麼紛亂嘈雜,這裡都能夠提供一片學習的淨土。最重要的是,華中大是一所學風十分濃郁的校園,無論是永遠爆滿的圖書館,還是深夜燈火通明的實驗室,仿佛都在傳遞着“學在華中大”的魅力。在這樣一所靜谧優美的大學裡,黃陳晨度過了一段充實、愉悅的求學時光,哪怕已經畢業了兩年多,但當她在别處偶遇梧桐樹時,也還是會不由自主地回憶起這段靜好的歲月。
飲其流者懷其源,千聲贊語頌師恩

毋庸置疑,談到華中大,最令黃陳晨學姐懷念的正是她的恩師楊金華老師。
相遇即為緣分。在華中大博士研究生複試的考場上,是黃陳晨與導師楊金華的第一次相遇,楊老師在考場上給予了她莫大的鼓勵,而兩人的師生情也正是始于此。老師告訴她,隻要用心努力,基礎差一點沒有關系,可以慢慢補齊短闆,打牢基礎。這些話也成為了黃陳晨在華中大讀博三年的座右銘:笃志好學,勤能補拙。
成為楊金華老師的學生的這三年,黃陳晨收獲很多。她仍記得開學後與老師的第一次見面,老師親切無私地分享了許多心得,他把自己讀博時是如何查閱資料、如何收集文獻、如何撰寫第一篇學術論文、如何修改完善論文等經驗一一傳授于她,楊老師用最質樸的語言教給她最寶貴的經驗,這些經驗對于今日的她來說依然獲益匪淺;黃陳晨坦言道,在跟着楊老師讀博的這三年裡,她第一次深刻地認識到了我們馬理論學科基本功的重要性,這三年間她堅持閱讀,不斷地去充實自己的知識庫,為自己的科研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楊金華老師是一個“細節控”,尤其是對于論文細節,總是不厭其煩地幫她調整論文的框架結構,指導她修改和完善論文,從一段一段的打磨,到一句一句的打磨,最後再到一個詞一個詞的打磨,經過了反複修改,一篇優秀的論文才得以誕生。黃陳晨最佩服的就是老師在對待學術時謙遜、嚴謹的态度,正是得益于導師的悉心指導,她才能夠順利地完成學業。此外,楊老師十分尊重學生的研究興趣,給予學生足夠的個人空間。他從不為學生規劃具體的研究内容,而是作為“掌舵人”引導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幫助甄别選題以及進行可行性分析,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科研能力。
工作之後,黃陳晨也成為了别人的老師,第一年帶碩士的她又想起了當初楊老師對她的悉心教導,把她自身學習的經驗和方法分享給她的學生,薪火相傳。正如她自己所說,“我覺得當老師是一種傳承,不僅是知識的傳承,也是精神的傳承”。畢業之後,她仍然跟導師保持着聯系,在寫文章有困惑時,工作上有調整時,經曆人生大事時,都會第一時間和導師分享,非常珍惜與導師的師生情誼。
執着生長不畏難,厚積薄發始得金

享受孤獨,步步成長。人們常說讀博伴随的是無盡的焦慮、失眠、恐慌,這并不假,但這些消極情緒并不應該是大家學習生活的全部,她非常感謝在華中大讀博士的這三年,因為在本科和碩士的求學時光實際上還是群居生活,而來了華中大之後,自己擁有了很多獨處的機會。孤獨其實就像一束微光,在獨處中她學會了思考、學會了如何去自我調節壓力,更重要的是學會了自我規劃,她開始井然有序地規劃好自己的研究計劃、論文寫作進度、畢業期限,這也使得三年求學時光格外充實。
一條小路更是記載了她的步步成長。那是往返于宿舍和圖書館之間的這段路程,在這段路上她每日複盤自己一天的學習内容,思考第二天的學習計劃。那種學習了一整天後的充實、論文寫作進行不下去時的苦惱,還有希望論文能夠發表、自己能夠順利畢業的憧憬都夾雜在這段不長不短、卻走了三年的路上,好像這條小路見證了她的成長,陪伴着她從馬理論學科的初學者,到初探學術寫作、再到愛上科研的一步步成長與蛻變。時至今日她依然懷念每晚踏着月光走在那段梧桐小路上的自己。
努力終會成就契機。讀博這三年,黃陳晨刻苦培養自己獨立寫作和獨立投稿的能力,她認為,作為學者,有時候科研能力和科研态度,可能比科研成果本身更加的重要,我們要勤練筆頭,積極與老師溝通想法并吸納建議,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中取得進步。對于她如今能夠在中央團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任職,實際上與她的一篇文章有一定聯系,那是她在校期間,楊老師以其高度的學術敏銳度洞察到當時在部分青年群體中出現的“精日”現象,導師鼓勵她從學術的角度對這一社會現象進行剖析,分析“精日”現象存在的本質,最後形成了《“精日”現象透視》一文,而這篇文章得到了一些主流期刊、還有媒體的關注,其中就包括共青團中央,這篇文章也為她後來入職現在的單位埋下了伏筆。“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在她潛心耕耘學術、創造學術成果時,從未思考過這些能夠帶給自己什麼利益,但正是這樣純粹的努力成就了現在的自己。
樂學好思善動筆,且悟且進勇創新

博士這段學術生涯,黃陳晨也并非從一開始就目标明确,在面對是否讀博的岔路口,也曾有過猶豫和遲疑。她坦言,那時的自己對讀博并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隻是覺得自己喜歡完成科研寫作時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也并不排斥做一個學術上的苦行僧。憑借着自己的一份“無知無畏”的勇氣和碩導的鼓勵,伴随着對學術的熱愛,她選擇了考博這條路,并成功地被華中大錄取。
在這段考博經曆中,黃陳晨也總結了一些心得體會。作為一個過來人,她認為大家在讀博前首先要有心理上的準備,一方面要預判到獲取這個學位并不輕松,會面臨相較于碩士階段更嚴格的考核制度和更大的心理壓力,畢業時也同樣會面臨嚴峻的就業問題,在選擇讀博之前要做好權衡;另一方面希望大家最好能帶着對學術的熱愛與堅持選擇讀博,這樣在完成學業的同時也能在這條路上越走越堅定。其次,她非常建議有志于讀博的學弟學妹們盡早嘗試獨立地選題、寫作、修改和投稿,鍛煉自身的科研能力。再者就是要多動筆,因為看起來很完美的構思,和最後動筆後呈現的成果完全是兩回事,隻有在寫作的過程中才能及時查漏補缺,久而久之,就能夠做到“下筆如有神”。最後,要盡早明确目标院校和目标導師,并提前做好功課;在考博之前要提前聯系導師,表達讀博的意願和研究規劃,這樣老師們才好甄别學生的規劃是否和自己的研究領域契合。
讀博以來,黃陳晨的學術研究也經曆了幾次轉型,從偏向實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到理論性更強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方向,再到如今的青年運動和青年工作方向,每一次轉型都推動她步上新的台階。在剛進入華中大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時,她廣泛閱讀,勤于練筆,夯實理論基礎;在入職中央團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之後,她及時調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契合單位作為黨在青年工作領域特色鮮明的政治學校的定位,發揮本科時期紮實的英語閱讀和寫作基礎,結合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主要内容,成功向青年外事工作和國内外青年運動比較這個新領域轉型,達到了1+1>2的效果。憑借着紮實的基礎、靈活的轉化,黃陳晨在學術、事業上不斷地超越自我、開拓創新,在追尋真理的道路上越走越堅定。
笃志前行,雖遠必達。初入華中大之時,她懷着懵懂的赤子之心求學問道;五載之後,她懷揣着對馬學科的熱愛将真理之火傳遞。華中大是她人生和學術道路上的轉折點,她會帶着華中大“明德厚學、求是創新”的精神,銘記學術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