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與學:教育教學理念之流變
“教學觀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形成的對相關教育教學現象,特别是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所教學生的主體性認識,它直接影響着教師的知覺、判斷,進而影響着教師的教學行為。”
回顧世界教育教學史,在教學模式上,曾有誇美紐斯建立的以注重觀察、記憶、理解、練習為特征的科學知識教學範式;有赫爾巴特創立的明了、聯想、系統、方法等四階段教學範式;有凱洛夫的感知、理解、鞏固、運用等結構形态的教學範式等。縱觀這些範式,都具有以教室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特點。
20世紀,學習心理學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經曆了一個從行為主義到認知主義再到建構主義的發展過程。建構主義認為,知識并不是對現實的準确表征,而隻是一種解釋和假設。學習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知識的理解。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信息的意義。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昭示,教與學已經由傳統的“知識傳遞型”向現代的“知識建構型”轉化。教師和學生之間關于“教”與“學”的關系,也不再是傳統教學觀下的主體——客體關系,而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或稱為主體間性關系),即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與教學的創造者,是内在于教學的主體。
吸納建構主義的全新思想,凸顯教師、學生在教與學中雙主體地位,高校教育理念、教學活動的重心就必須發生根本轉向——由注重教師的“教”向注重學生的“學”轉變。大學教師的課程教學設計也應該根據大學生的興趣、需要和能力,從以“教”為設計中心轉向以“學”為設計中心。高等教育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大學生學會做學習的主人。
二、互動式教學:《基礎課》之借鑒與思考
互動式教學是基于對教與學關系的審視和思考,以建構主義和認知學習理論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教與學關系的新體系。
互動式教學将交往、互動視為教與學關系的基本呈現方式和存在狀态,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同伴之間的互動,可以在課堂内進行,也可以延伸到校園、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隻有通過自己主動的、互動的方式學習新的知識,才能獲得自己對知識的理解。
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要獲得持續發展、提高辦學質量,關鍵在于調動大學教師的教學積極性,發揮其主體性,推進課程教學改革,使大學課程教學真正具有開放性、生成性、多樣性等特點和樣式。
具體到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該門課程的學科性質,就其哲學意義來講, 是追問人與世界、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關系的學問。這門課程從學理上蘊含着對理想信仰、政治制度、社會秩序的探究;對大學教育理念、大學精神的追尋;對人性、倫理、人的生命内涵與價值的追問;對民主法制、公平正義的求索。
對上述問題的思考與回應,通過教師與學生教與學雙主體的共同參與,在閱讀與思考的欣悅中,在叩問思想與人生探索的對話裡,在心靈感召與情感的共鳴間,憑借課堂互動教學,課外互動實踐,解答大學一年級新生初入大學後面臨的種種困惑與存在的諸多問題。通過書本與行動、直接與間接、自主與參與、個體與群體、課内與課外等開放性、多樣化、教育與自我教育的方式,幫助學生豐盈思想,拓展知識,增長才幹,提升人際交往能力,豐富社會閱曆;促使學生正确價值觀得以确立,精神家園得以建構,理性得以培育,人格得以養成。
三、互動式實踐教學:《基礎課》之運用與操作
實踐教學,是指通過實踐活動完成一定教學任務的教學環節。互動式實踐教學,是指以學生為中心,使教學過程走向“教”與“學”兩個主體的互動整合,構建一種互動的教學關系。
高校課程教學改革要想達成以大學生為中心,構建“教”與“學”間互動教學目标,需要大學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模式,樹立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展現教師在課程教學設計、課程教學實施中“教“的主體性。這種主體性表現為精心設計教學互動項目,營造教學互動情景。
筆者在2010級《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互動式實踐教學探索中,開展了大學訪談、課堂PPT發言、專題讨論、課堂辨論賽、道德(法律)小品自編自導自演等形式。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教”與“學”的多樣互動,交流對話,重點聚焦在以下三個項目:
(一)大學生活訪談與自我定位
互動主題:
①以優秀師長為訪談對象,學習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個人或小組方式,QQ、電話或面對面訪談。以文字、PPT上交作業。課堂交流、分享,教師總結、反饋。
②以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評量表為工具,分析自我職業性向。個人完成。教師結合相關理論進行課堂指導、分析。
(二)解讀大學,堅守大學精神,思考人生,探索生命價值
互動主題:在教師拟定的八個辯題中抽簽。小組分工協作,各司其職。課堂舉行正規辯論賽。
①人為自己活着快樂VS人為别人活着快樂。
②一個人的成功智商比情商重要VS一個人的成功情商比智商重要。
③寬松式管理對大學生利大于弊VS寬松式管理對大學生弊大于利。
④社會安定主要靠法律維持VS社會安定主要靠道德維持。
⑤網絡使人更親近VS網絡使人更疏遠。
⑥相處容易相愛難VS相愛容易相處難。
⑦情在理先VS理在情先。
⑧男性比女性更需要關懷VS女性比男性更需要關懷。